最近出版的一期校报“我的科大故事”栏目刊登了我院王兆波老师的一篇文章,追忆了自己作为科大独立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的成长经历,更表达了对导师张志焜教授、崔作林教授的崇高敬仰,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两位老先生“大家”的担当、“大师”的风范、“大爱”的品质。
在此全文刊登王兆波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们共同学习。
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科大独立培养的第一个博士
材料学院教师 王兆波
2002 年,青科大获批“材料学”博士点,这也是青科大最早获得的博士点之一,从而结束了青科大没有博士授予点的历史。在“材料学”博士点获批之前,青科大也有一批教授,与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但尚无本校独立培养的博士。2004 年3 月,青科大首批博士开始招生,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张志焜老师,在会议期间打电话通知当时材料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几个中青年教师,督促赶紧报考首批博士研究生。之后,我有幸成为科大首批独立培养的16 个博士中的一员。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虽然是在职攻读,但是导师没有降低培养要求,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要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导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科研的全身投入和不懈的进取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并使我们受益终生。博士期间,除了做好基础研究之外,我还跟随着导师参与了国家863项目的实施工作,参与了纳米功能母料在家电行业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当时张志焜教授、崔作林教授已经60 多岁,但是仍然满怀热情地坚持在生产一线,及时解决技术问题,加班加点一直到春节前夕,春节之后又马上重新投入科研一线。两位老师用自己获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设立了“纳米奖学金”,发给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以两位老师的专利技术入股,青科大与海尔集团联合成立海尔科大纳米公司,股权中收益的30% 划归所在学院,作为学院科研产业发展基金。
在导师的鞭策和鼓励下,我严格要求自己,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在学识、胆魄和气节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提高。2006 年下半年,在我刚进入博三时,学校拟申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博士点必须有毕业生是申请的必备条件之一。为了支持两年一次的博士后流动站的申请工作,张老师毅然决定让我提前毕业。由于当时我的科研量化分已超过了博士毕业要求的四倍多,因此在论文送审和答辩等环节,均顺利通过,并于2007 年1 月10 日,拿到博士毕业证书,我很有幸成为青岛科技大学历史上独立培养的第一名博士。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习和工作期间,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张志焜教授、崔作林教授对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倡导崇尚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师德、履行忠诚教育献身科研的使命所起到的重要的示范作用。
张志焜教授、崔作林教授身上有“大家”的担当、“大师”的风范、“大爱”的品质。他们的艰苦奋斗与青岛科技大学的砥砺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白手起家开启了学校纳米材料领域研究也引领了学校科学研究进程,以自身实际行动阐述了“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内涵和辩证关系;他们在学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升级跃迁中,始终坚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本色不改;他们不仅教育学生要抓好教学做好科研,更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博士毕业很多年了,每次去看望老师,老师们仍然关心的是我们的教学、科研和家庭,每每忆起导师的殷切期望,我们就励志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自己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12 年被授予“青岛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5 年被授予“青岛市工人先锋”, 2019 年被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 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及“青岛市新时代最美劳动者”,2019 年获批“山东省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这些荣誉就是对导师多年指导和教育的最好回报了。
18 年过去了,我校博士点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和影响力居省属高校前茅。我们坚信,“顺应新形势,瞄准新目标,实现新突破”,秉承材料学院教源于研,而重于研的理念;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材料学院创始人张志焜、崔作林两位老先生的淡泊名利、艰苦创业、教书育人、潜心科研的高贵品质和“纳米精神”,是“科大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当前师生投身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五有”高水平大学的精神动力;热爱学校、忠诚教育、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我们的事业必将会再上一层楼,科大的明天也一定会更美好。